设为首页
  • 用户名:
  • 密 码:
  •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社科网站 > 社科研究 > 学术年会

学会专题之三:“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龙江”研讨会综述

发布日期:2009-03-12 08:58:24  新闻来源:  编辑:管理员

       2008年12月12日,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学会专题暨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龙江研讨会在东北林业大学专家公寓二楼多功能厅召开。此次会议由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学会、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学会、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学会、黑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会等几家单位联合承办,出席此次会议的有省社科联副主席刘幸同志,东北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文斌同志,东北林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田国双教授,副院长曹玉昆教授。省农村发展研究所陈沫研究员,省委党校邵立民教授,东北林业大学张传辉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解保军教授,省农业经济研究所孙茉莉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做了发言,来自各个学会的代表和专家学者共60多人出参加了会议。
     刘幸主席在会上发表了讲话,她指出,作为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的最后一场会议,此次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龙江研讨会的召开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这次研讨会的召开,我们为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同时,她代表省社科联对东北林业大学长期以来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建设做出的积极努力表示了充分的肯定。陈文斌副书记致开幕词。她表示,东北林业大学作为省内重点高校,愿意成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块舞台,东北林业大学乐于为全省的专家学者服务,乐于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乐于为省委省政府及省社科联的工作服务。最后,陈文斌副书记代表会议主办方向我省各个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会上,邵立民、陈沫、解保军、孙茉莉、张传辉,曹玉昆等专家学者就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对策、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村庄变迁、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生态危机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代林业在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等方面做了大会发言,这些专题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并就个别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邵立民教授讲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速调整、改造、振兴。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继西部大开发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东北地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思路。2003年12月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成立。2007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强调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关系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是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通过对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对策,对我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陈沫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按着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围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五大文明建设情况,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施,全面考察村庄的现代农业发展历程,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村庄的变迁。一是村经济发展较快。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营收入大幅增长、上级补助款是村集体收入的重要来源。二是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包括依法选举村民委员会、村基层组织结构日趋合理、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完善。三是村庄文明程度有所提高。表现为农民文化生活积极活跃、村庄社会治安较好、部分农户信仰“耶酥”教。四是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体现在弱势群体得到救助、村民健康基本得到保证、农村基础教育得到普及。五是生态环境建设得到重视。主要表现为村庄环境建设步伐加快、村民保护环境意识增强、保护村庄生态环境制度化。六是针对村庄发展变迁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具体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以及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村庄等。
     孙茉莉研究员提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成绩,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我省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成为了困扰我省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影响社会公平与稳定,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不利于经济发展。准确了解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找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为现行涉农政策的调整提供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张传辉老师讲到,全球性“生态危机”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现代文明与人的最大困境,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愈演愈烈,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途径,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未来力量。本文在分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原则、目标及内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应当坚持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原则。它的最终目标是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塑造大学生的完整人格。它的基本特征是在价值取向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行为养成方式上和谐融合。张传辉老师重点阐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自然观、和谐发展观、健康消费观三个方面。他主张通过理论教育、法律规范约束、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四种途径来实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最后,田国双院长致闭幕辞并代表主办学会和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及各界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2007-2015 黑龙江社会科学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本站内容或建立镜象
电话:0451-53635257 邮编:150001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  技术支持:东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