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1日,由省哲学学会、省社会学学会、省边疆文化学会、省艺术学会、省科社学会、省历史学会、省文博学会、省图书馆学会和省心理咨询师协会联合承办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座谈会在哈召开。省社科联、黑龙江大学、省社科院、省委党校以及相关学会的领导同志、专家学者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省社科院哲学所所长刘伟民主持,省社科联副主席刘幸莅临会议并致辞。她在讲话中对座谈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传达了学术年会主会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潘春良的讲话精神,阐述了在新时期举办学术年会对于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对社会科学界的长远影响,同时向会议的承办方以及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学会负责人表达了感谢。
此次座谈会以推进文化创新,增加文化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中心议题,是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学会专题系列活动之一。座谈会上,7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黑龙江精神动力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行业文化建设,推进我省文化创新、培育龙江创新精神,闯关东精神的当代价值,儒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农民素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及和谐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与交流。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王爱丽研究员作了题为《黑龙江精神动力研究》的主题发言。她介绍了她承担的省社科院重大委托项目、以及参与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的省委重大调研项目有关黑龙江精神动力研究的相关信息、研究进展和初步研究成果,并着重介绍了她主持的闯关东精神子课题的主要观点。她指出,“闯关东精神”是在近代中国移民开发东北大地的实践中孕育出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它深深沉淀于黑龙江的文明记忆中,凝聚于黑龙江人的精神风貌中,成为黑龙江发展的宝贵动力资源。“闯关东”的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迁徙人数最多的移民史,是一段充满艰辛、奋斗和抗争的感天动地的开拓史,对当时各项开发都较中原地区落后的黑龙江区域大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虽然其最初动机是谋取生路,但是开发东北富源的实践却远远超出这一狭隘界限,孕育出一种悲壮感人的文化精神,即“筚路蓝缕的开拓创业精神,力辟榛莽的土地开发精神,追求财富的实业开发精神,多元一体的和谐共融精神。”新时期弘扬闯关东精神,就是要“敢闯,富于开拓创新精神;善闯,富于科学理性精神;共赢,富于人本和谐精神。”这将成为黑龙江发展的不竭动力。
省图书馆学会秘书长闻德峰作了题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行业文化建设》的主题发言,他在发言中谈到,近年来我省图书馆开展的文化教育活动比较活跃,也比较丰富,同时针对主题指出,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所以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图书馆工作者的角度谈文化创新,就要积极实现全民阅读,使全民阅读成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促进全民阅读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同时,他指出,图书馆核心价值对于图书馆事业的指导意义是明显的,让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真正成为“阅读中国”的重要支柱,为促进全民阅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既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开展,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杨冬梅作了题为《推进我省文化创新,培育龙江创新精神》的主题发言,她指出,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文化创新是所有创新的基础,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发言中,她从3方面阐述了文化创新,强调内容形式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关键,应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寻找“突破口”、打造龙江精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坚持与时俱进3方面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制度保障,应从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科学高效的文化运行机制,加强文化的发展建设3方面入手;传播手段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有效途径,应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互动作为文化创新的基础,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提高文化科技含量,促进文化产品的资源共享和技术升级,增强文化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能力。
省社科院《学习与探索》杂志社孙浩进作了题为《闯关东精神的当代价值》的主题发言,他指出,闯关东精神产生于闯关东的历史过程,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具体说来,传统意义上的闯关东精神主要包括顽强寻求生存的信念,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理想,勇于开拓进取的志向,团结互助的人文情怀,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5个方面,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浓缩,也是民族兴盛的精神支柱,更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传世珍宝。闯关东精神具有独有的文化价值,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宝贵价值,而且通过理论创新还在当代具有新的机制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都需要继续发扬闯关东精神,更是当代中华民族追求和平,追求和谐幸福必不可少的动力之源。闯关东精神作为全人类精神遗产的一种共同财富,应该世世代代被人民继承和发扬下去。
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郭荣丽作了题为《儒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作用》的主题发言,她指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还要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其强烈的民族意识及自尊自强等民族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重要思想资源。因此,探究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统文化底蕴,挖掘儒学的深厚内涵,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回溯民主文化生命的本源,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但是在继承的过程中也要对儒学以及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作用有清醒客观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生命机体,儒学等不可能在当今中国取得主导地位,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李亚民作了题为《农民素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主题发言,他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主体是新农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归宿点和最显著的标志,也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只有将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依靠力量,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农民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建设短期化和形式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因此,要从思想观念、科技文化、民主道德、生态技能、心理素质、法制观念、主体性和文化素养等方面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加强对农村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彬教授作了题为《和谐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的主题发言,他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弘扬和倡导和谐的社会风尚。和谐社会风尚与和谐文化在本质上是统一和一致的,风气风尚正是特定文化的结果和产物,两者相互依托,互为基础和前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文化建设入手,构造和谐的社会风尚,以和谐的社会风尚提升社会文化的格调和品位,同时应该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大众化、民族化和时代化方向的基本方针原则;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形成和谐的社会文化,使和谐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和主流,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和特征。要从追求和谐入手,构建和发展先进文化,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探索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完整体系;坚持通过引领与整合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坚持贴近群众,努力服务人民,占领日常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提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