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用户名:
  • 密 码:
  •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社科网站 > 社科规划 > 管理文件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1-2016)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7-04-24 09:21:19  新闻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编辑:管理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提速时期。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赋予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哲学社会科学任务更繁重、责任更重大。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和《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做好今后五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特制定《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十二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我省哲学社会科学战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立足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实际,围绕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战略思想以及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充分发挥了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在成果提升、学科构建、队伍建设、管理创新、立项安排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服务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社科科研成果的质量显著提高。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质量明显提升。全省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成果获得优秀鉴定等级的21项、良好鉴定等级的15项,其中有3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有5项成果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要报》选用编发。针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边疆文化大省建设以及构建和谐龙江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实行重点立项、重点投入,并组织优势力量联合攻关,推出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数量大幅增加,全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共评出二等奖以上奖项325项,其中特等奖6项、一等奖127项、二等奖192项,分别比“十五”时期增加1项、54项和34项。

  二是学科体系建设长足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基础学科为依托、以重点学科为核心、以优长学科为特色、以应用学科为生长点,各学科交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学科研究体系。重点学科的数量明显增加,省内高校、党校和社科研究单位的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发展到60个;一级博士点、硕士点由原来的200多个发展到326个。地域特色研究领域得以拓展,在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肃慎女真族群谱系研究、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满族语言文化研究、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文化研究、侵华日军 第“七三一”部队历史罪证研究、黑龙江红色历史文化研究和萧红研究等8个极具代表性的特色历史文化领域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区域发展研究继续推进,县域经济、对俄经贸合作、产业结构调整、东北亚区域发展、“十大工程”建设等事关我省科学发展的区域经济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强化发现人才、扶持人才、培养人才的意识,以推进人才培养工程为依托,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其中,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7人;入选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工程196人;全省已有60个省级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和第三梯队成员1065人。全省已拥有省属本科院校25所、省(市)委党校14所、省级社会科学科研院所12个,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约1400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约6000人,拥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近800人。理论功底扎实、学术造诣深厚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队伍逐步壮大。

 四是社科规划管理更加科学完善。探索社会科学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修订了项目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从项目立项开题、中期检查、成果鉴定与宣传推广等各环节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调整了项目类别,设立了重大委托项目、重大决策咨询项目和扶持共建项目,并对专项项目进行了有效整合。改进项目评审办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行预评审制,省社科规划项目实行两轮评审制。成立省学科评审专家组,积极做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管理、成果鉴定和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评审及成果鉴定、验收、宣传推广等工作。建立完善黑龙江社会科学网,有效地提升了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五是社科规划立项工作跨越发展。规划项目立项数量和资助强度有所提升。共评审资助省级社科研究项目750项,比“十五”时期增长30.2%;省财政拨付社科研究专项资金共计460万元,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对规划项目主攻方向、立项选题原则和项目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集中力量研究本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侧重选择研究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至深影响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兼顾扶持明显具有本省地域特色的基础研究立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过去的五年中,全省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32项,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共获得课题资助经费1334.5万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51.5%。总的来看,“十一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保持和巩固了健康向上、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今后五年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现新发展、谋求新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在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中心工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能力还不强,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优秀成果还不多;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理论大家和优秀中青年理论人才还比较缺乏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有作为的重要发展阶段。未来五年,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诸多挑战。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但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拓展和深化国际重大问题研究,更好地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改革攻坚和统筹协调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探索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更好地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明显,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国内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不断巩固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我国社会建设不断推进,社会管理总体上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但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呈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深化创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我国文化消费日趋旺盛,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但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特点规律、政策措施和体制保障,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党面临的各种考验更加复杂严峻,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能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迫切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推出更多理论研究成果;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深入研究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创“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我省“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遵循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注重引导学风建设,深入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繁荣和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服务和改善民生,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十二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继续坚持以下方针原则: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融入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氛围,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我省实际,不断强化课题研究服务社会的科研意识,努力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面开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先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发挥我省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瞄准学术、学科前沿,全面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以深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重点,把应用研究放到突出位置,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积极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以事关党和国家特别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现实性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及时解答和阐释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积极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遵循科研规律,推动科学发展。统筹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国家层面研究与地方层面研究、研究成果转化与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推动各学科、各领域研究均衡发展、良性互动,着力提升科研质量,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十二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发展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重要新进展,推出一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科学价值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形成10个左右具有地域特色、走在全国前沿、产生国际影响的优势学科体系和研究领域;创新科学研究方法,推出一批能够代表本省水平、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提高省社科规划项目的学术品位和成果质量,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在“十一五”的基础增加一倍以上。重大课题、重点课题立项的数量达到全部社科规划立项的10%左右,规划项目的结项率不低于95%、优良率不低于70%;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的社科规划项目管理机制,服务地方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我省更好更快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成果的数量比“十一五”时期有明显增加;形成100个左右省级重点学科人才梯队,造就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重大项目研究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创新团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科教兴省战略和文化兴省行动规划要求相适应,研究能力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深化国际问题研究,营造有利于提升我省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的良好外部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

强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龙头,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的研究,全面建设充分反映其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范畴、重要思想、重要论断的研究,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重大意义、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研究,深入阐释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重大意义和实现途径;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外延和实践要求的研究, 积极探索加强我省舆论引导能力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努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力量。

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大力扶持学科创新发展研究。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全局高度,瞄准学科前沿,以基础研究为依托,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基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推动各学科互为借鉴、共同发展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俄语语言文学和东北边疆史研究等优势基础学科。通过加大投入,重点扶持黑龙江流域文明、渤海国历史文化、金源文化研究等对学科发展起关键作用、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华文化有重大价值、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长远影响的基础研究领域。以更为宽广的全球视野和贯通古今的历史深度,关注当代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规律,跟踪和把握当今世界学术发展的动态和前沿,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具有重大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承价值的标志性成果,推动基础理论研究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继续关注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强化应用对策研究,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解决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战略落到实处为主线,深入研究全省发展的战略设想、关键环节、政策取向、动力机制、体制环境等重大问题。在经济建设领域,深入研究如何通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研究如何推动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十大产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我省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研究如何推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巩固提高千亿斤粮食产能,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研究如何加快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推进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和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构筑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等问题。在政治建设领域,深入研究如何强化地方政府自身建设、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在文化建设领域,研究如何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如何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以城市大开发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研究如何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研究如何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起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力量。在社会建设领域,深入研究城市农村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农垦、油田、森工、企业、城镇等协作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研究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和谐龙江、平安龙江、幸福龙江;研究如何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深入研究如何深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和恢复生态、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在党的建设方面,深入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着力研究解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党始终成为朝气蓬勃、与时俱进,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如何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研究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如何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等问题。

强化地方特色研究,打造龙江特色文化品牌。围绕实现文化兴省行动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以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为重点,提高地方特色研究选题的立项比例,培养和建立新的研究基地。深入研究黑龙江地方史特别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史,力求在渤海国历史研究、金源文化研究、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满语语言文化研究、边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文化研究、萧红研究和东北亚特别是俄罗斯问题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我省发展提供厚重的文化支撑、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深入研究我省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源流,挖掘我省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开展对我省文化名人、红色历程的研究,打造地域文化的名片和品牌。深入研究我省中外文化交流史,进一步强化我省的文化辐射力。深入研究我省的流域文化,继承和发扬我省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传统。深入研究我省重大历史事件和开发建设的光辉历程。深入研究挖掘我省的历史文献,使我省近现代文化史研究早日形成系统学科。深入研究挖掘我省渔猎文化资源、农耕文化资源、冰雪文化资源和物产文化资源,尽快把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新的动力。

强化学科体系建设,增强整体科研实力。努力推动学科体系创新,适当调整学科结构,使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更加合理、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保持并强化我省学科整体优势,全面提高我省理论创新能力和学术地位。对省级重点学科进行动态调整和持续优化,继续加强我省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扶持若干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特色学科,重点抢救流人史、满学、西伯利亚学等“濒危”学科,积极推动能够满足我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现实需要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不断优化学科体系。在基地建设中坚持在同一领域、同一研究方向只设一个重点研究基地的标准,优化基地科研管理机制,争取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基地建设,并争取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10个左右新的具有学科(地域)特色的重点研究基地,力争在相应研究领域取得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社科理论人才队伍。坚持把优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从繁荣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两支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人才引进与扶持政策,着力培养和吸引学科、专业带头人,加强优秀人才成长机制建设和人才队伍梯队建设。继续推进“六个一批”人才工程建设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评选工作,深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管理办法》,着力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切实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推进人才引进工作。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造就一支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创新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继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培训,实现岗位培训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升全省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

    四、“十二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从实现和完成“十二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出发,要在加强领导、加强规划管理、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学风建设和加强理论阵地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

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党的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视,结合本地区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和省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意见》精神,深入探索和准确把握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规律、规划管理规律和科学研究规律,不断改进领导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参照全国规划办和外省工作经验,恢复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发挥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规划办)的组织协调作用,逐步解决机构和人员编制问题。各市(地)党委宣传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对本地区社科研究规划工作的领导责任,成立相应社科规划领导和工作机构,安排专人负责,为加快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证。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优化项目布局,进一步完善省社科规划项目资助体系。健全以重大、重点项目为龙头,以一般项目为主体,以青年项目、专项项目、扶持共建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为补充,类别多样、定位明确、功能互补、相互衔接的项目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课题指南公开征集制度以及专家学者咨询论证制度,探索和完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区分的成果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对规划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整合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加强学风引导,着力推动形成严谨求实、注重诚信的学术风气。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管理上层次、服务上水平。进一步规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管理体制,加大创新力度,健全管理网络,完善运行机制。成立省学科评审专家组,协助省规划办做好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社科规划项目申报立项、成果鉴定、推广等工作。加强对项目研究、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学术交流等项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修订完善《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管理办法》、《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投入。将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大局统筹安排,根据财政增长情况,逐步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省财政要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状况、学科建设和研究任务等需要,合理确定科研事业发展经费的增加额度。力争规划项目研究经费在已有基础上每年递增20%,努力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提供稳定、充裕的经费保障。拓宽经费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从省文化事业经费中按一定比例增加项目经费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宣传普及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对学科(基地)建设工程、学术品牌建设工程和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财政投入,确保对学术理论园地建设的经费支撑,积极扶持《学习与探索》、《求是学刊》、《理论探讨》、《北方论丛》、《黑龙江民族丛刊》和《学术交流》等学术刊物。在以财政支持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筹集项目经费,特别是应用对策性强的项目研究,争取通过接受委托、有偿服务等方式,进一步拓宽经费来源,逐步形成以财政支持为主、自主筹措为辅的多元化运作机制。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我省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着力营造学术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科研资助体系和优秀成果奖励制度,形成以优良学风为荣的价值导向。注重从弘扬高尚的学术道德和严查学术不端行为两方面加强学风建设。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面向基层、深入实践。加强学术道德教育,组织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学习《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提升科研人员的自律意识。组织学习宣传品学俱佳的学术大师和专家学者的事迹,选树一批治学严谨、成果突出的中青年典型,促进发扬优良学风。完善监督检查机制,通过制定实施《科研人员学术道德自律准则》、《期刊图书编辑人员行为自律规范》、《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实施办法》以及建立匿名评审制度、重大课题结项公示制度,引导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学术道德规范内化为行为准则。对于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者,在项目申报、成果评奖、提拔任用中实行惩罚制度。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阵地建设。加大对省内重要学术理论类刊物的扶持力度。发挥省社科规划项目《成果要报》作用。完善社科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发挥黑龙江社会科学网的网上申报、管理、鉴定、发布和查询等特色服务功能。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发表或介绍省社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建立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发布制度,向社会宣传推广社会科学成果。推进各级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进程。做大做强“龙江发展讲坛”、“龙江讲坛”和黑龙江理论网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使其具备整合政策理论宣传、社会公众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公共文化传播等多种职能。立足黑龙江社会科学网,使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信息化建设工程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形成有效对接。以宣传龙江、发展社科、服务社会为宗旨,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展示实力、互通互联,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有效宣传和及时转化提供媒介保障。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2007-2015 黑龙江社会科学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本站内容或建立镜象
电话:0451-53635257 邮编:150001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  技术支持:东北网